得安學園

緣起

13、14歲國中階段的青少年,原應該是在父母家長的照顧下,專心於學校課業及個人的學習成長。但是也有一些孩子或因為自己對學習不感興趣、缺乏學習動機、低的自我概念和情緒控制不佳而導致中輟,或因為家庭功能失調,父母管教失當而導致中輟。或因為功課壓力太重,缺乏適當的學習,成績低落,產生嚴重挫敗感,師生互動不良而導致中輟。或因為價值觀的混淆,結交不愛上學的朋友,沉迷不良遊樂場所、貪圖玩樂刺激,荒廢課業不想上學而中輟。

中途輟學是眾多因素之間交互作用的複雜歷程,涵蓋了個人人格特質、學業成就、同儕間人際關係、父母管教方式、家庭背景因素、家庭社經地位以及社會外在環境因素等。雖然中輟行為學生本身應負最大的責任,然而環境不利所影響到個人的因素,卻值得我們替中輟生思考、體諒與包容,進而給予必要的協助。這些對於未來人生失去信心,迷失自我的孩子。如果沒有人拉他一把,沒有適時協助,他們便容易落入底層、犯罪的循環,難以翻身,只能在社會邊緣遊蕩!

上課,對於曾經停頓一段時光的學生,更是讀得辛苦。中途輟學的學生,每位都有自己的困惑,他們疏離學校、疏離家庭,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因此得安學園的目標是實際培養這些青少年適應生活的能力,在勤勉努力中築夢踏實,建立自信、探索生涯方向。讓這群不愛唸書的孩子,重新找尋自己的人生目標。讓愛與被愛都幸福。

教學教室一景
宗旨

本會得安學園結合關心教育的退休教育工作者與優質的中輟教育輔導團隊,以協助關懷宜蘭縣國中中輟學生復學安置為主要目標。透過活潑、實用、勞動體驗式的課程,重建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學生的生活自信與成功經驗,肯定自我的價值。


實施目標

一、透過多元教育課程安排,讓學生增加學習興趣,並從參與各項課程教學中拓展知識性、成長性的知識與能力。

二、從諮商會談到家庭訪問、親職教育協助學生建立自我信念、發展潛能瞭解到生命的價值意義,進而回歸社會生活。

三、辦理各項方案活動,協助社區中輟預防及中輟復學生的多方位學習,培訓學生生活適應能力及自我負責態度,建立積極正向的人生觀。


提供中輟復學生友善學習環境

一、透過多元教育課程安排,讓學生增加學習興趣,並從參與各項課程教學中拓展知識性、成長性的知識與能力。

二、從諮商會談到家庭訪問、親職教育協助學生建立自我信念、發展潛能瞭解到生命的價值意義,進而回歸社會生活。

三、辦理各項方案活動,協助社區中輟預防及中輟復學生的多方位學習,培訓學生生活適應能力及自我負責態度,建立積極正向的人生觀。


服務對象、人數

一、宜蘭縣各國民中學轉介之中途輟學學生,經本學園評估認為合適者。

二、設籍宜蘭縣教育、社福單位、法院或家長轉介之中途輟學學生,經本學園評估認為合適者。

三、招生8-15名學生。


課程內容
  • 基礎學科-國文、英文、數學、自然學科、社會學科,培養學生基本學科能力,提升學生基本知識內涵。
  • 藝能學科-電腦、美術、陶藝、烹飪、童軍等,透過相關課程研習,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學生成功經驗。
  • 體能活動-游泳、棒球、騎腳踏車、球類運動等,培養學生強健體魄,發展學生正當休閒活動。
  • 輔導諮商-個別會談、團體輔導,促進學生自我了解,進而肯定自己,尊重別人、關懷他人。
  • 戶外教學-內容包含體驗教育探索冒險、大自然體驗教育、博物館教學等活動,擴展學生生活經驗,豐富學校教學與學生學習之內涵。
  • 社會服務-帶領學生參與資源回收站之電氣拆解回收服務、養護院之院生餵食服務、參與社區街道打掃服務等社會公益活動,透過一系列的服務課程,重建學生與社會良性互動,藉由志願服務工作,讓學生體會受肯定及尊敬的美好感受,增進學生自我價值的認同。

得安學園課程教學以適性發展為原則,鼓勵學生快樂學習,配合學生自我性向發展,發揮自我內在潛能,建立積極處世的人生價值。強調生涯發展之就學就業準備輔導:為穩定學生畢業後之生涯,於學期期間,進行相關職業輔導活動方案,充實學生職場知識與能力,帶領學生實地參訪相關職場,並透過職訓方案的安排,實際參與各行各業之工作學習,增進畢業後就業之適應能力。安排已就業之畢業大哥哥、大姐姐來園,分享他們的職場經驗,增進學生之職場實務認識,調適自我之就業準備心態。


實施過程

一、提供中輟復學生包含七大學習領域、以建立其十大基本能力為導向之多元、樂趣、成長的課程:
多元課程學習,適性發展策略,以發展其潛能為主,提昇中輟復學生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樂趣,並輔以各式學習單為紀錄,讓學生透過各式分享、回饋、反思,重新定義,建構其所需的基本能力,並有機會落實運用。

二、辦理豐富、多樣的戶外學程,擴展學生學習領域:
辦理知性有趣的戶外教學、參訪等活動,藉由生動、活潑、彈性及適性的課程設計,配合課堂所學知識性的實際接觸體驗,加強學習效果,減輕學生對學習的排斥感,增加學生對學習的接納度,重拾學習的興趣。

三、社會服務之參與,提升學生自我價值:
帶領學生參與包含資源回收、社區服務工作、老人服務、街道打掃等,透過社會服務的課程,增進學生服務人群,肯定自我之認同。

四、改善親子溝通,強化家庭教育,提升中輟輔導效能:
不定期家庭訪視,了解家庭對學生所造成之影響,藉以擬定輔導處遇措施。舉辦親師座談會與親職教育課程,協助家長建立正確之家庭教育知能與和諧親子關係良好概念,深化親職角色的功能。

五、增強學生自我生活的管理能力,提升中輟輔導教育的內涵:
透過教學以外的生活教育包括(平日人際互動、食、衣、住、行、娛樂)實際教導學生合宜的自我生活管理團體輔導課程,增強學生與他人互動之能力;學生管理辦法,約制學生在校生活與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生活規範。

六、職業探索教育與生涯輔導,強化學生畢業後就學就業之能力:
經由職業探索輔導方案之執行,輔導、協助學生多元性向探索,發掘自我長處,肯定自己,建立自尊,引發學生繼續升學或參加技職訓練及就業準備。

七、融合輔導法治教育的行為改變課程,增強學生的判斷能力,抵抗拒絕不良的外在誘惑,培養學生更積極主動、實踐自己的理想。